潼关南原之战(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谁摘了谁的桃子?)-尊龙ag旗舰厅
公元1644年春,李自成率大顺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然而只过了一个多月,皇位还没坐稳的李自成就在山海关大战中被入关的清军击败,仓皇退出北京,北京城又变成了大清王朝的天下。对于这段历史,很多历史爱好者感叹,清朝正是利用了明朝和李自成的内战才得以入主中原,在明清易代的历史中就是个下山摘桃子的角色。著名历史学家顾诚更是愤然指责满洲 “窃取了明末农民战争的果实”口口相传,于是乎,“清朝摘了李自成的桃子”的说法似乎成了定论。
那么,这种说法靠谱吗?经得住史实的检验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们把观察的视野从1644年前移30年左右的时间,就完全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在考察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时间概念——明朝与后金的战争开始于何时?明末农民起义又开始于何时?公元1616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正式“黄衣称朕”,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而此时的李自成,还只是陕北农家的一个十岁的儿童。公元1618年夏,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起兵叛明,明与后金的战争从此拉开序幕。公元1619年春,十万明军采用分进合击的战术,兵分四路向赫图阿拉进攻,结果被努尔哈赤以各个击破的战术打得大败,这就是著名的萨尔浒大战。此后战略主动权被后金方面牢牢控制在了手上。
公元1627年春,在明与后金的战争已经进入到第十个年头的时候,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才在陕北澄城县拉开。但在起义的最初两年,基本上就是处于饥民结队到处--乡间富户的状态,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没有像样的武器,别说威胁明朝统治,就连个县城都很难攻得下来。明朝官兵一到,基本上这些饥民就只有跑路的份。促成了明末农民起义队伍战斗力发生重大提升的,恰是后金。公元1629年,皇太极绕过宁锦防线,从古北口破边墙而入,史称“己巳之变”明廷紧急下诏各地军队前来勤王。然而,由于被拖欠军饷,克扣军粮,各地勤王的军队中出现了不少哗变的士卒。这些正规明军的加入,让农民军的战斗力迅速提高。到了第二年春天,农民军就从陕北渡过黄河进入了山西,明末农民起义开始呈现蔓延的趋势。
不过,这个阶段的农民军也只敢围攻县城和一些小的州城,遇到明朝大规模军队的围剿,依然只能是望风而逃。如进士出身的洪承畴就在镇压造反者的战争中屡立功勋,升任延绥巡抚,他和他统率的秦军成为了日后农民军最大的苦主。而农民军的另一大苦主卢象升也在这一阶段的战争中迅速崛起。他以大名府知府的身份,募集大名府当地的壮丁为军,对农民军作战屡屡获胜,李自成、张献忠都败在他的手里,他的威名几乎令农民军闻风丧胆,卢象升和他的“天雄军”从此威震中原,成为了明王朝的又一支劲旅。
这一时期的农民军,始终只能处于流动作战中,根本不敢与明朝的野战军对垒。虽然他们在崇祯八年取得了奇袭凤阳的胜利,在政治上给了明朝重大的打击,然而,在军事上他们却始终上处于下风。崇祯七年后,关外的皇太极因为忙着征讨察哈尔部林丹汗、征服朝鲜、消灭东江军,暂时放松了对明朝的军事压力,这就给了明朝以比较宽裕的力量来对付农民军,于是农民军的灾难就来临了。崇祯九年,闯王高迎祥被洪承畴打败,被俘后押送北京处死。张献忠、罗汝才屡遭失败,不得不分别在谷城和房县向明朝投降,接受了招抚。高杰、刘国能、王氏兄弟等农民军重要首领都相继向明朝投降。李自成则在率部跑路到四川后被川军在梓潼打得大败,“斩首数千,几歼之”,不得不继续流窜,一路经川西、青海、甘肃、宁夏跑回了陕西,结果在崇祯十一年秋天又在潼关南原遭到洪承畴和孙传庭的围歼,“自成尽亡其卒,独与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骑溃围,窜伏商、洛山中。”此时的李自成可谓是困难到了极点,“诸将困自成崤、函诸山中,断其要害,合围甚密,将坐毙之。”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自成的“救星”来了——清军于这年冬天发动了第四次入关之战,洪承畴被崇祯帝紧急从陕西前线调到抗清前线,改任蓟辽总督,孙传庭则改任保定总督,这两个苦主的离去,对李自成来说简直是意外之喜,清兵的这次入关,不但调走了洪承畴,还干掉了卢象升。卢象升当时身为宣大总督,在清兵入关之后,急赶往北京勤王,结果在巨鹿遭到清军优势兵力围攻,对农民军曾屡战屡胜、威震四方的天雄军经苦战之后,终被清军完全歼灭,卢象升也战死沙场。
到了崇祯十三年冬,李自成突然进入河南,由于河南遍地饥荒,大批饥民踊跃加入闯军,使其队伍迅速扩大。此后短短数月,李自成的队伍就横扫中原。到崇祯十五年夏,李自成在朱仙镇大败明军,重创左良玉、击溃丁启睿,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过去笔者在读这段历史时,一直甚为疑惑,那就是,为什么两年前还被明军打得到处流窜的闯军,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就变得如此强大了呢?难道李自成真的有什么“点金之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饥民训练成精锐的战士么?为何如此?那就是松锦大战。
崇祯十三年春开始,清军开始构筑对锦州的包围圈,采取长期围困的战术,企图困死锦州守军。崇祯帝为救援锦州,遂以洪承畴为主帅,从九边重镇的边防军中抽调精锐的野战军,组成十三万人的援锦兵团企图打破清军包围,援救锦州。崇祯十四年秋,皇太极抓住战机将十三万明军一举击垮。明军阵亡者高达五万五千余人,受伤和被俘者数以万计。崇祯十五年春,清军又攻克松山,洪承畴被俘降清,锦州守将祖大寿也被迫投降。至此,历时两年之久的松锦大战落下帷幕,明朝最精锐的关宁军基本报销,只剩下三万残兵驻守孤城宁远。而明朝费尽力气集中来的精锐野战军,也在此一战中基本被歼灭,从此明朝再无强大的野战军兵团。
我们可以看到,松锦大战的时间,也正是李自成在河南攻城略地,迅速发展的时间。明朝的精锐野战军由于几乎全部被抽调到关外援救锦州,致使内地只剩下二三流的明军同农民军作战。这些明军常年被拖欠军饷、士气低落、器械不全、甲胄破烂,训练更是一塌糊涂,在这种情况下,明军同农民军作战一触即溃、一败涂地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可以说,正是清军在松锦大战中的辉煌胜利,帮李自成扫清了明朝最主要的军事力量,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到可以和明朝争夺天下的地步。以至于后期孙传庭再度出山时,已经无兵可用,不得不重新招募部队,结果在李自成的攻击下兵败身死。
就在李自成击败孙传庭的过程中,崇祯十五年秋,皇太极派其弟阿巴泰率大军第五次入关,攻掠明朝。清军这次行动,一直持续到崇祯十六年夏才收兵回辽。清军在华北大地如入无人之境的事实表明,清军夺取北京只是时间问题了。只是,历史在此时开了个玩笑——已经通过十七年的努力,为清朝入关扫清了几乎全部障碍的皇太极突然去世,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围绕皇位继承展开斗争,使得入关的步骤暂时停顿了下来。而刚在西安立国的李自成则不待后方稳固,就急不可耐在崇祯十七年初率大军东渡黄河,开始了向北京的进军。此时崇祯帝唯一还能寄予希望的,只有驻防关外宁远孤城的吴三桂关宁残军了。但撤关宁军入卫北京,就意味着关外的防守将全部放弃,崇祯帝迫于清朝的巨大军事压力又始终踌躇不定。直到李自成大军突破了宣府、大同,崇祯才下决心放弃宁远,调吴三桂入卫北京。但他已经没有时间了。吴三桂军刚进入山海关没多久,李自成就攻破了北京,崇祯帝煤山自缢,明朝宣告灭亡。在这个历史关头,清朝无疑又一次在无意中为李自成送上了“神助攻”,最终成就了李自成昙花一现的皇帝梦。
不过,欠别人的始终是要还的。清朝“为李自成”消灭了明朝主要的精锐野战军。“为李自成”扫荡了明朝在北方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李自成”干掉了卢象升、俘虏了洪承畴……可以说几乎为李自成扫平了通往北京的道路。到了这个时候,当然“种下桃子”的清朝不会再任由李自成摘取自己的“桃子”了。当多尔衮统率的八旗大军出现在山海关城下的时候,“桃子”就要顺理成章地回到“种桃子”的人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