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攻秦之战(六国五次合纵攻秦国)-尊龙ag旗舰厅
秦国的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以后,他心思很重,一心要使秦国强大,就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这个时候,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任商鞅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国家强大了,就想开疆扩土,把别国的土地变成自己的。哪有这样的好事,别国也不是吃素的,我一个国家打不过你,我们可以联合对付你。这就有了六国合纵抗秦的战争。
第一次合纵攻秦。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几十年,国力大增,乘着魏国国力衰弱,秦国一鼓作气,攻打魏国,夺回河西之地。
魏国眼见河西之地被夺走,心有不甘,然而无力抗衡日渐强大的秦国,只能另想它策。他联合齐国和楚国一起攻打,楚国和齐国同意一起攻打秦国,灭一灭秦国的气焰。
公元前318年,经过魏国国相公孙衍的撮合,魏、赵、韩、燕、楚五国共同出兵攻秦,秦国迎战。在这场战役中,楚、燕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心存观望。实际出兵仅魏国、赵国、韩国三国。联军攻至函谷关,被秦军击退。公元317年,秦国在修鱼大败三国联军,歼敌8.2万。
五国联盟在战略上还有一个巨大的败笔,那就是五国联盟的盟主是楚怀王,这个人有点小聪明,但是分不清大是大非。松散之兵加草包盟主,结果可想而知,联军在函谷关被秦国击败。
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以秦国胜利告终。
第二次合纵攻秦。
秦国先灭巴蜀、后攻义渠,在实现富国强兵的同时,消除了背后威胁,并从南方对楚国形成了侧翼包围之势。秦国再度谋求东出,开始频繁向魏、韩、楚、赵等国进攻,先后攻占武遂、穰城、蒲阪、晋阳、封陵、襄城等地。
这次战争历时三年,由于秦国过于轻敌,而司马错仍在蜀地率军平叛,再加上秦国内部政局不稳等原因,秦军最终战败,联军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归还韩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以求联军放过自己。
第三次合纵攻秦。
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开始膨胀,认为自己可以称帝,就在益阳自称“西帝”,同时为了讨好齐国,而尊齐湣王为“东帝”,他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意图瓦解齐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原各国深怕齐秦两国联手,从东西两面夹击自己的国家,于是魏赵两国合谋派李兑联合各国共同反秦。
公元前287年,齐、赵、魏、韩、燕五国联军攻秦,然而诸侯联军却各怀鬼胎,联军进逼至荥阳、成皋一带后,便相互观望、不肯第一个攻击。而秦国为破坏五国联盟,遂也自去帝号,并将之前占领的一些城镇归还给魏国,将王公、符逾归还赵国。联军见秦国这么示弱,也不好待在人家家门口徘徊,于是纷纷退兵。
第三次合纵攻秦没有展开就结束了。
第四次合纵攻秦。
公元前247年,恢复了元气的秦国再度大举进攻魏国,魏国则以信陵君为将,信陵君又向各国求援,赵、韩、楚、燕纷纷出兵救魏,魏无忌于是率领五国联军,于黄河以南大败秦军,秦将蒙骜战败而逃。
信陵君率领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出关迎战。
第四次合纵攻秦五国取得胜利。
第五次合纵攻秦。
在第四次合纵攻秦中六国联军取得胜利,然而六国并未对秦军造成很大的损害,秦国将函谷关一守,便可保存精力。
公元前241年,再次组成赵、魏、韩、楚、卫五国联军,由赵将庞煖指挥攻秦。秦国由于新攻占地区太大,兵力分散,且人心尚未稳定,导致前期战败,联军收复了秦国从赵国夺去的寿陵。
此后,庞煖汲取了此前联军攻打函谷关不利的教训,绕道蒲阪、南渡河水,迂回至函谷关后,打了秦国一个措手不及,直到进抵距咸阳仅七、八十里的蕞地,才遇到了吕不韦率领的秦军主力。吕不韦在分析了联军实力后,决定先集中精锐军队,突袭最为强大的楚国军队。
楚军侦查到秦国动向后,生怕被秦军击败,于是自行东撤,其余四国军队得知楚军已退,军心动摇之下,庞煖只好同意了联军的退军请求。此次合纵,尽管庞煖富智谋,善纵横,但联军同床异梦,协同不力,终于无功而返。
第五次合纵攻秦失败,也是战国时期最后一次大规模合纵攻秦之战,以失败告终。
现在六国所能做的,只能是慢慢等死了。在这几次抗秦的过程中,有几个人表现的很突出,其中战国四公子和战国四大名将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