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人
唐宪宗

唐宪宗简介-尊龙ag旗舰厅

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初名李淳,唐德宗李适之孙、唐顺宗李诵长子,唐代第十二位皇帝(805年―820年在位)。贞元四年(788年),封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为太子,改名李纯。同年八月即位。李纯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李纯在位时,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李纯的政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暂时平定一些藩镇。经过削藩,藩镇势力暂时有所削弱。元和十五年(820年),为宦官陈弘志(一作弘庆)等谋杀。

唐宪宗相关

  • 中文名李纯
  • 别名唐宪宗
  • 国籍唐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长安
  • 出生日期778年
  • 逝世日期820年
  • 职业皇帝
  • 主要成就改革弊政,元和中兴,统一全国
  • 在位时间805年―820年
  • 庙号宪宗
  • 谥号圣神章武孝皇帝
  • 年号元和
  • 享年43岁
  • 陵墓景陵

人物生平

幼时经历

李纯原名李淳,为唐顺宗李诵的长子,大历十三年二月十四日(778年3月17日)生在长安宫中。李纯出生时,正是皇曾祖唐代宗李豫的晚年。他出生的第二年,祖父德宗李适即位,父亲李诵被立为太子。

李纯在幼年懵懂之时,长安城里就发生了“泾师之变”,仓皇出逃的李适没有能够保障宗室子弟的安全,那些没有及时撤离的宗室有77人死于叛军之手,这使李适一直痛疚不已。李纯六七岁的时候,李适刚刚重返长安。有一天,李纯被祖父李适抱在膝上逗引作乐,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怎么在我的怀里?”李纯道:“我是第三天子。”这一回答使李适大为惊异,作为当今皇上的长孙,按照祖、父、子的顺序回答为“第三天子”,既闻所未闻,又很契合实际,李适不禁对怀里的皇孙增添了几丝喜爱。贞元四年(788年)六月,11岁的李纯就被册封为广陵郡王。

李纯自幼遭遇战乱,他自身的家庭关系也很有些混乱。他的母亲王氏曾是代宗的才人,另外有位同父兄弟被祖父李适收养为子。李纯自己的婚姻关系也有些奇特。贞元九年(793年),时为广陵王的李纯娶了郭氏为妻。郭氏,是尚父的孙女,她的父亲是驸马都尉郭暧,母亲是代宗长女。升平公主与郭暧之间的故事后来被人编成了一出《打金枝》的戏剧,流传很广。郭氏由于母亲是唐代宗长女,这样算来,郭氏与顺宗李诵是表姑侄,郭氏就长了李纯一辈。或者说,论辈分,李纯要比自己所娶的妃子郭氏低了一辈。他们成婚后,李诵因为郭氏母贵,父、祖有大勋于王室,对这位儿媳表示出无比的宠爱。李纯自己对这位妃子似乎也不怎么冷落,因为,贞元十一年(795年)时,也就是他们婚后两年,郭氏就生了儿子李宥,他就是后来的唐穆宗。 

依靠宦官的拥立和发动宫廷政变而迅速取得了最高权力的李纯,一登基就在政治上大显身手了。看来,皇帝的政治作为与他获取权力的途径是否合法,绝对没有直接的关系。李纯之前的太宗和玄宗,莫不是如此。

登基之迷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四月六日,他被册为皇太子。七月二十八日,权勾当军国政事,即代理监国之任。八月四日,李纯得顺宗李诵传位,八月九日正式即位于宣政殿。这一年,宪宗28岁。他从一个普通的郡王到登上最高权力的顶峰,仅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这一刻确实来得太快了。难道有什么神力相助吗?正是因为这一缘故,李纯的登基伴着李诵的内禅一直被人们猜疑着。李纯登基前后,也的确有一些无法弄清楚的秘密。我们可以列举这样一些事例略做说明。

其一:

李纯刚刚被立为皇太子以后,“二王”集团的陆质借侍读之机有所规劝,被李纯制止:“陛下令先生为我讲解经义,怎么还扯其他的事?”说明此刻的李纯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也就是说,李纯在这一过程中未必是被动的,也似乎不会不知情。

其二:

在这年六月最早动议皇太子监国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在八月十七日,突然暴病而死。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事出有因,很值得索解。与韦皋上表差不多同时,荆南的裴均、河东的严绶也不约而同地给朝廷发来表章,内容竟然也与韦皋的相同。剑南、荆南和河东,三地节度使相距何止千里,如果没有幕后的指使,这样的步调一致真的很难理解。那么,幕后的指使是谁?从当时的蛛丝马迹来说,就是那些在宫中掌握禁军、拥立李纯的宦官。

其三:

在顺宗李诵以太上皇身份迁居兴庆宫以后,李纯是不是还允许群臣和他相见?当事人刘禹锡在《刘子自传》中说:“当时太上皇身体有病,宰相大臣都不能得到召对。而宫掖事秘,建桓立顺,功归贵臣。”直接用东汉末年顺帝、桓帝被立的故事比附李纯的即位,无法不给人这样一个强烈的印象:在此事过程中有外人无法明知的隐情。

其四:

发生了罗令则密谋废李纯另行拥立的怪事。这年十月,山人罗令则从长安前往秦州,矫太上皇诏令,向陇西经略使刘澭请兵,谋划废李纯另立皇帝。结果,刘澭告密,逮捕了罗令则,李纯一方面以名马金银财物厚赐刘澭,另一方面诏令禁军审问罗令则,将其党羽杖死。此事的出现与因果存在很多疑点,但是对于李纯来说,最大的便利是借机诛杀了政敌。

其五:

舒王李谊之死。舒王在德宗李适时一直是顺宗李诵政治上的强大竞争者,来自宫中的宦官等势力也一直看好他。罗令则矫诏废立,最大的可能也就是利用这样的政治惯性拥立舒王。但是,当李纯即位,舒王的政治价值在宦官眼里也就自然丧失,所以,在刘澭将罗令则押送到长安以后,舒王也就非死不可。《资治通鉴》和旧史中都说他在永贞元年十月戊戌“薨”,这应该与李纯即位后的政治局面有关。

其六:

太上皇李诵之死。宪宗在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初一率群臣为太上皇上尊号,正月十八日,李纯下诏宣称太上皇“旧恙愆和”,说是旧病没有治愈,这就等于是向天下宣布了太上皇的病情,此举十分罕见。李纯又说“亲侍药膳”,从当月十六日以后,暂时不听政。然而,在十九日,也就是宣布太上皇病情的第二天,李诵就死于兴庆宫,同殡于太极殿发丧。这就难怪有人估计太上皇早就死了,正月十八日向天下通报太上皇的病情,就是为掩盖太上皇被害死的真相。殊不知,这样做是欲盖弥彰,公布太上皇的病情,恰恰暴露出李纯和宦官的做贼心虚,暴露出太上皇之死的可疑。

将太上皇李诵直接杀死,正是拥立李纯的那些人为了消除一切可能的隐患,打消那些有着和罗令则等一样想法的人的幻想,目的最终自然不外乎是稳固自己的地位。而李纯个人在当时早已是成熟的年龄,整个过程他自然不会茫然不知,权力的诱惑自然不会使他拒绝对太上皇用粗,利欲熏心,更何况九五之尊!元和十四年(819)七月,群臣讨论给李纯上尊号时,一个宰相主张加“孝德”二字,另一位宰相崔群认为“睿圣”的尊号已经可以包括其含义,不必再加“孝德”,李纯听了怒不可遏,竟然把崔群贬为湖南观察团练使。李纯对“孝德”二字如此在乎,正说明他“内有惭德”,心中有所顾及,这从侧面反映出他很有可能参与了逼顺宗内禅的事件。总之,在永贞内禅、李纯即位的过程中,一定有隐秘而又不能明言的内容。韩愈与宦官俱文珍关系尚好,在他所作的《顺宗实录》中也隐约透露出了宦官对顺宗相逼的痕迹,以致李纯即位以后,俱文珍等屡屡说其记载内容不实,要求下诏进行修改。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掩盖事实真相。 

前明后暗

李纯继位后刚明果断,能用忠谋。力图削平藩镇割据,恢复唐朝的统一。他在位初期,任用杜黄裳、裴度、李绛相继为相。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先后平定了四川节使度刘辟、江南李琦的叛变,整顿了江淮财赋,招降了河北强大的藩镇,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任用了名将李愬,全力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使其他藩镇相继降服,归顺朝廷。结束了自肃宗以来,各地藩镇专横跋扈,各自任免官吏,对朝廷不供贡赋的局面,全国出现了暂短的统一。

但是,在和藩镇的战争中,李纯又重用宦官,竟任命心腹宦官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兼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行营兵马使和招讨处置使等要职,作为统帅带兵出征,使宦官势力大大增长。有的大臣劝说李纯要防止宦官权力过大,他却回答说:“吐突承璀只不过是一个家奴,不管给他多大的权力,我要除掉他,还不是如同拔掉一根毛那样轻而易举。”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李纯还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后,就自以为立下了不朽之功,渐渐骄侈。任用皇甫镈而罢贤相裴度,政治日见衰败。他还信仙好佛,想求长生不老之药。公元818年,他下诏征求方士。皇甫博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柳泌的山人,由他配制长生药。又遣宦官使至凤翔迎接佛骨。刑部侍郎韩愈上疏,恳切诤谏。李纯勃然大怒,准备对韩愈处极刑。裴度等奏言韩愈忠直,李纯才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次年,李纯开始服用长生药,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宦官集团又分为两派,吐突承璀一派策划立李恽为太子,梁守谦、王守澄一派拥护李恒为太子。

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820年2月14日)夜间,王守澄、陈弘志等宦官为了立李恒为帝,潜入寝宫谋杀李纯,然后守住宫门,不准朝臣入内,伪称李纯“误服丹石,毒发暴崩”,并假传遗诏,命李恒继位,还刺杀了吐突承璀。

从此,唐朝皇帝的废立,都由宦官所操纵。

为政举措

雄才大略

李纯英明果断,继位后,开始对割据的藩镇开展了一系列战争,他继位次年就开始对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开战并获胜,同年杨惠琳不肯交出他的兵权,李纯也对他作战,杨惠琳战败被杀。807年讨伐镇海节度使李锜,813年魏博节度使田兴规伏唐朝,813年他开始对抗拒唐朝的成德节度使宗作战,但没有能够获胜,从815年到817年他平定了淮西吴元济的叛乱。这些成果被称为“元和中兴”。吴元济被平定后,全国所有的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规伏唐朝。各路节度使重新向中央缴纳赋税,接受朝廷任免官吏。

但同时李纯的地位是由宦官逼迫获得的,因此他信用宦官,他的军队中有许多将军是宦官,而且有些拥有很高的军权。李纯在对藩镇作战时,开始起用宦官监军。肃宗、代宗时只是让宦官掌管禁军,但还未让其出师作战。李纯开了个不好的例子。

元和中兴

李纯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他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为了纠正朝廷权力日益削弱、藩镇权力膨胀的局面,他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的盛况。

李纯最主要的功绩是改变了对藩镇的姑息政策。元和元年(806年),李纯刚刚即位,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就进行叛乱。李纯派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等率军前往讨伐。刘辟屡战屡败,最后彻底溃败被俘,被送到长安斩首。

元和九年(814年)九月,彰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自掌兵权。朝廷遣使吊祭,他拒而不纳,继又举兵叛乱,威胁东都。次年正月,李纯决定对淮西用兵。淮西节度使驻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地处中原,战略地位重要。自以来,一直保持半独立状态,李纯对其用兵,正是改变这种状态的决心表现。

对淮西用兵,震动很大。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感到威胁,就采用声言助官军讨吴元济,实际上支持吴元济的两面派手法,企图巩固自己的地位。他首先派人暗中潜入河阴漕院(今河南荥阳北),杀伤十余人,烧钱帛三十余万缗匹,谷三万余斛,把江、淮一带集中在这里的租赋都烧毁了。接着,又派人到京师暗杀了力主对淮西用兵的宰相武元衡。不久,又派人潜入东都,打算在洛阳焚烧宫阙,杀掠市民,后因事泄未能得逞。

李师道的恐怖手段,虽然也曾使一些人动摇,但李纯始终坚持用兵。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李纯命自愿亲赴前线的裴度以宰相兼彰义节度使。裴度立即奔赴淮西,与随、邓节度使李愬等,大举进攻吴元济。九月,李愬军首先攻破蔡州,大败淮西军。吴元济没有料到李愬军快速异常,毫无防备地束手就擒。持续三年的淮西叛乱宣告结束了。

吴元济败死,李师道恐惧,初欲献地归顺朝廷,并以长子入侍为质,后又举兵叛唐。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李纯调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诸镇前往讨伐。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李师道内部矛盾激化,其都知兵马使刘悟杀李师道,淄、青、江州地复为唐有。

元和十四年(819年)七月,宣武节度使韩弘入朝,并两次贡献大量绢帛、金银、马匹,要求留在京师。李纯以韩弘守司徒,兼中书令,另以吏部尚书充宣武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讨伐李师道有功,李纯以其兼侍中。他为了向李纯表示忠心,使其兄弟子侄皆到朝廷做官。

以上情况,都说明李纯在削弱藩镇势力,加强朝廷集权方面是有显著成绩的。但是,在其他方面,许多问题都没有解决。元和十四年(819年)库部员外郎李渤上疏道:“臣出使经行,历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懿县本有三千户,今才一千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摊逃之弊,苛虐如斯,此皆聚敛之臣剥下媚上,唯思竭泽,不虑无鱼。”这就是说,官僚地主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广大农民的逃亡,影响生产的发展。所以,他向李纯指明:“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但这些根本问题,李纯都没有解决。由此可见,所谓的“元和中兴”,并没有恢复唐朝富强繁荣的局面。

历史评价

蒋系:宪宗嗣位之初,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顾谓丞相曰:“太宗之创业如此,玄宗之致理如此,既览国史,乃知万倍不如先圣。当先圣之代,犹须宰执臣僚同心辅助,岂朕今日独为理哉!”自是延英议政,昼漏率下五六刻方退。自贞元十年已后,朝廷威福日削,方镇权重。德宗不委政宰相,人间细务,多自临决,奸佞之臣,如裴延龄辈数人,得以钱谷数术进,宰相备位而已。及上自籓邸监国,以至临御,讫于元和,军国枢机,尽归之于宰相。由是中外咸理,纪律再张,果能剪削乱阶,诛除群盗。睿谋英断,近古罕俦,唐室中兴,章武而已。任异、镈之聚敛,逐群、度于籓方,政道国经,未至衰紊。惜乎服食过当,阉竖窃发,苟天假之年,庶几于理矣。 

:贞元失驭,群盗箕踞。章武赫斯,削平啸聚。我有宰衡,耀德观兵。元和之政,闻于颂声。 

欧阳修:宪宗刚明果断,自初即位,慨然发慎,志平僭叛,能用忠谋,不惑群议,卒收成功。自吴元济诛,强籓悍将皆欲悔过而效顺。当此之时,唐之威令,几于复振,则其为优劣,不待较而可知也。及其晚节,信用非人,不终其业,而身罹不测之祸,则尤甚于德宗。鸣呼!小人之能败国也,不必愚君暗主,虽聪明圣智,苟有惑焉,未有不为患者也。 

司马光:宪宗削平僭乱,几致治平,其美业所以不终,由苟徇近功,不敦大信故也。 

苏辙唐玄宗、宪宗,皆中兴之主也。玄宗继中、睿之乱,政紊于内,而外无藩镇分裂之患,约己任贤,而贞观之治可复也。宪宗承代、德之弊,政偾于朝,而畿甸之外皆为畔国,将以求治,则其势尤难。虽然,二君皆善其始,而不善其终,所以失之者一道也。

李纲: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镇,飞扬跋扈。淮蔡雄藩联四郡,千里公然旅拒。同恶相资,潜伤宰辅,谁敢分明语。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往督全师威令使,擒贼功名归愬。半夜衔枚,满城深雪,忽已亡悬瓠。明堂坐治,中兴高映千古。 

李默:汉武征西域而海内虚耗,唐宪复淮蔡而晚业不终。

《剑桥中国隋唐史》:宪宗是一位重实干的坚强的君主,他抓住时机采取了干预的政策。...宪宗的又一个特点是,他没有从纯军事角度去看待藩镇的问题。他认识到,要削弱诸镇独立行动的能力,同样需要作出制度的改变。的确,他的改革旨在增强中央的权力而不是改善人民的生活。但直到9世纪的最后25年,除了河北几部分外,这些制度改革使中央政府得以在全帝国重新树立决定性的制度,从而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 

家庭成员

祖父

唐德宗李适

父亲

唐顺宗李诵

后妃

注:唐宪宗没有立过皇后,以下为后人尊称。

郭氏

郑氏

纪美人,生惠昭太子李宁。

秋妃

子女

儿子

唐穆宗李恒

唐宣宗李忱

惠昭太子李宁

澧王李恽

深王李悰

洋王李忻

绛王李悟

建王李恪

鄜王李憬

琼王李悦

沔王

婺王李怿

茂王李愔

淄王李忄办

衢王李詹

澶王李忄充

棣王李惴

彭王李惕

信王李憻

荣王李忄责

女儿

梁国惠康公主,始封普宁公主,下嫁于。

永嘉公主,为道士。

,蚤薨。

,下嫁沈。

郑国温仪公主,始封汾阳公主,下嫁韦让。

岐阳庄淑公主,懿安皇后所生,下嫁杜悰。

陈留公主,下嫁裴损。

真宁公主,下嫁薛翃。

南康公主,下嫁沈汾。

临真公主,始封,下嫁卫洙。

普康公主,蚤薨。

真源公主,始封安陵公主,下嫁杜中立。

永顺公主,下嫁刘弘景。

安平公主,下嫁刘异。

,下嫁回鹘保义可汗。

义宁公主,未及下嫁薨。

,始封,下嫁回鹘崇德可汗。

贵乡公主,蚤薨。

猜您喜欢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