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宋代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尊龙ag旗舰厅
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年),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职。他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绍兴十年(1140年)病逝,追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定”。
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李纲人物生平
李纲早年经历
李纲祖籍邵武,自祖父一辈起迁居无锡县(今江苏无锡),父亲李夔,通晓军事,随吕惠卿抵御西夏来犯有功,官至龙图阁待制、京西南路安抚使。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闰六月十日(7月27日),李纲生于秀州华亭(今上海松江)。
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进士及第。政和五年(1115年),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不久即因议论朝政过失,被罢去谏官职事,改任部员外郎,迁起居郎。
宣和元年(1119年),京师大水,李纲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内忧外患问题,被宋徽宗赵佶认为议论不合时宜,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
李纲抵抗金兵
宣和七年(1125年)七月,李纲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其年冬,金兵两路攻宋,完颜宗望所率东路军直逼宋都开封。在宋廷一派慌乱情况下,李纲向宋徽宗提出了传位给太子赵桓,以号召军民抗金的建议。
赵桓(宋钦宗)即位后,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就任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的防御。李纲率领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金帅完颜宗望见开封难以强攻,转而施行诱降之计,宋廷弥漫了屈辱投降的气氛。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宋钦宗罢官。由于开封军民愤怒示威,迫使宋钦宗收回成命,李纲才又被起用。完颜宗望因无力攻破开封,在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之后,遂于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撤兵。开封守卫战在李纲组织下获得胜利。
李纲宦海沉浮
金兵撤离之后,李纲即遭到宋廷投降派的排斥和诬陷。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宋廷强令李纲出任河东、河北宣抚使,驱赶他出朝。李纲就任后,宋廷又事事加以限制,使宣抚使徒具空名,无节制军队之权。李纲被迫于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辞职,旋又被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先责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安置,再谪夔州(今重庆奉节)。
李纲被贬不久,金兵再次两路南下围攻开封。宋钦宗在被俘前夕又想起用李纲,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但已无济于事。当李纲在长沙得知此命时,北宋已经灭亡。
宋朝皇室南渡以后,康王赵构(宋高宗)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建立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五日,宋高宗一度起用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御史中丞颜岐说:“李纲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右谏议大夫说:“李纲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
李纲正在赴开封途中,接到任命,便赶到南京,竭尽思虑,为高宗筹划重整朝纲,组织抗金,并同高宗周围的、等投降派展开尖锐斗争。他反对投降,主张“一切罢和议”,严惩及其他为金兵效劳的宋朝官员,以励上节。为加强抗金斗争的力量,他推荐坚决抗战的老臣宗泽出任东京留守,去开封整修防御设施;又力主设置河北招抚司和河东经制司,支持两河军民的抗金斗争,并推荐张所和傅亮分别任河北招抚使、河东经制副使。他还针对北宋以来军政腐败,赏罚不明等情况,颁布了新军制二十一条,着手整顿军政,并建议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帅府,实行纵深防御。
李纲整顿军政的设施,有助于宋朝廷支撑局面,尚能为宋高宗所接受。然而,他主张坚决抗金及反对投降活动,却为宋高宗及汪伯彦、黄潜善所不容。因此,他们又设法驱逐李纲。首先,调李纲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另委黄潜善接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牵制李纲。接着,又罢免张所、傅亮,撤销河北招抚司及河东经制司,蓄意破坏李纲的抗金部署,迫使李纲辞职。李纲主政仅七十五天,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十八日便遭罢相,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
李纲退居福州
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八日,受殿中侍御史弹劾,罢观文殿大学士,仍留提举洞霄宫之职,居住鄂州。
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间朝廷命其移往澧州(今湖南澧县)。御史中丞王绹弹劾李纲“经年不赴贬所”,同年十一月四日,又被贬谪万安军(今海南万宁)。
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李纲与子李宗之南渡琼州,二十九日被赦放还。次年,李纲隐居泰宁丹霞岩。
绍兴二年(1132年),李纲出任观文殿学士、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当时流民溃卒在荆湖江、湘之间为盗,数量不可胜计,其势大者有数万人。李纲到任后,尽力处置,将其尽皆荡平。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金议和,高宗欲再起李纲为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大使,他力辞不受。仅带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之衔居于福州。
李纲哀恸病逝
李纲之弟校书郎李经早逝,他为此深为哀悔。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日(上元节),李纲亲自祭奠李经,恸哭不已,因而突然患病。同日(2月5日),李纲于仓前山椤严精舍的寓所逝世,享年五十八岁。高宗闻讯后,追赠少师,命其弟李维负责治丧。
淳熙十五年(1188年),李纲家人为他向朝廷请谥。经宰相提及,宋孝宗遂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李纲为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定”。
李纲主要成就
李纲为社稷生民安危,有效地组织了东京保卫战的城防,屡次击退了金兵。虽然朝廷不用他的建议,或者用了他的建议不久又废除,可是他的忠诚义气在士民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
宋高宗即位初,李纲一度被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颇有成效。但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
李纲个人作品
李纲一生著述甚多,其遗文由其诸子编成《梁溪全集》一百八十卷,刊行于世。另著有《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论语详说》十卷,文章、歌诗、奏议百余卷,又有《靖康传信录》《奉迎录》《建炎时政记》《建炎进退志》《建炎制诏表札集》《宣抚荆广记》《制置江右录》。其中《靖康传信录》《建炎进退志》《建炎时政记》等,系李纲在北宋末、南宋初置身朝廷时的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的记录,是研究此时期历史的宝贵资料。刘熙载在《艺概》中评论道:“李忠定(李纲)奏疏论事,指画明豁,其天资似更出于陆宣公上(陆贽)”。
《水龙吟.光武战昆阳》《水龙吟.太宗临渭上》《减字木兰花.读》《喜迁莺.塞上词》《一剪梅》《永遇乐.秋夜有感》《水调歌头.前题》《玉蝴蝶》《水龙吟.次韵和质夫、子瞻杨花词》《望江南.池阳道中》《水调歌头.同德久诸季小饮,出示所作,即席答之》《望江南.过分水岭》《水调歌头.与李致远、似之、直会饮》《水调歌头.似之、申伯、叔阳皆作,再次前韵》《感皇恩》《江城子.池阳泛舟作》《江城子.再游武夷,至晞真馆,与道士泛月而归》《感皇恩.枕上》《水调歌头.李太白画象》《水调歌头.和李似之横山对月》《江城子.瀑布》《江城子》《望江南三首》《丑奴儿》《江城子.九日与诸季登高》《减字木兰花》《丑奴儿.木犀》《水龙吟.次韵任世初送林商叟海道还闽中》
李纲人物评价
陈东:在廷之臣,奋勇不顾、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是也,所谓社稷之臣也。
赵构:大臣当如此矣。
朱熹:纲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有痼疾,虽以谗间窜斥濒九死,而爱国忧君之志终不可夺者,可谓一世伟人矣!
赵昚:志广才疏,其张浚之徒欤。
叶适:公自起居郎极论都城水灾,斥为监当,而抗直之声震于天下矣。乃斡离不来寇,在廷茫然,将从乘舆以出,独公请与执政辨诘,遂夺其议,力守京师,虏以退却。……高宗中兴,首命公自辅,于是张邦昌以僭逆诛矣。先是,河北、河东录坚守者,建遣张所、傅亮往援接之,乞幸襄、邓以系人心而无走东南,使周望、傅雱通问二圣而无踵和约。时中原尚未溃也,公方除京、黼乱政,渐复祖宗旧法,奏请施行数十事,多中机要。使稍得岁年之须,则两河不遂陷,而虏不敢复鼓行入内地矣,而雠耻因可报也。不幸又七十五日而罢去,迄其后常外坎壈,仅免颠沛,而曾不少得其意焉。自是祸难百出,而南北竟以分裂,此为国家惜者所以哀公之志,而深悲其相之不终。士至有未尝识公面,而坐论救公以死,彼岂有所顾望附托而然哉,之贤自当时市井负贩,莫不喜为之道说。然而谤公者亦众矣,其尤甚者,罪公特以计取显位而已,京师之祸公实使之。……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考公之行事而深察其志,使要其功烈之所成就,则岂有媿于孔子所称者哉,悲夫!
陈公辅:材大古难用,功多忌更多;忠怀冲日月,谗口肆风波。
文天祥:其道则隆,其运则剥。噫,胡出处之不常,为苍天频卜。
脱脱:以李纲之贤,使得毕力殚虑于靖康、建炎间,莫或挠之,二帝何至于北行,而宋岂至为南渡之偏安哉?夫用君子则安,用小人则危,不易之理也。人情莫不喜安而恶危。然纲居相位仅七十日,其谋数不见用,独于黄潜善、汪伯彦、秦桧之言,信而任之,恒若不及,何高宗之见,与人殊哉?纲虽屡斥,忠诚不少贬,不以用舍为语默,若赤子之慕其母,怒呵犹噭噭焉挽其裳裾而从之。呜呼,中兴功业之不振,君子固归之天,若纲之心,其可谓非诸葛孔明之用心欤。
孙承恩:一用靖康,镇遏披猖。再用绍兴,方成朝廷。筹策未终,斥逐随继。疏草具在,读之出涕。
谢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马温公之相业,寇莱公、赵忠定之应变,韩魏公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欧阳永叔、苏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国之忠义,皆灼无可议,而且有用于时者,其它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
归有光:人主为之改容,奸萌为之弭息,四夷闻之而不敢窥伺,此正直之臣也。其在于古,若排闼、折槛、引裾、坏麻之类,皆可以言正直也。其大者,如汲黯、、、宋璟、、陆贽、李沆、、李纲之徒是也。
林时对:即东晋偏安用谢安石、桓玄叔(),遂延典午之祚。北宋南渡,用李伯纪、赵元镇,再奠艺祖之基。国以一人兴,岂不诚然哉!
郑大漠:吾爱李丞相,经术文章匠。时事不可忘,书生作良将。旧筑读书堂,双江古刹上。
屈大均:汉唐以来善兵者率多书生,若张良、赵充国、邓禹、马援、诸葛孔明、周瑜、鲁肃、杜预、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经,翩翩文雅,其出奇制胜如风雨之飘忽,如鬼神之变怪。
李光地:李忠定每用辄效,次第井然,只是略急些。竟是一粗武侯。
康熙帝:李纲之忠悃笃挚,诚有大过人者。苐靖康之时,国势已不可为。即使尽行其言,久居其位,亦未必有济也。
林则徐: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
李纲逸闻趣事
李纲滞留雷州
湖光岩故事壁画:李刚与释琮月下促膝谈心图
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下旬,李纲被贬海南,因海南有黎族人做乱,就在雷州停了下来。传说李纲在雷州,寓居西关天宁寺一间一丈见方的禅房内。
在雷州滞留约一年的时间里,李纲先后写了《论语详说》十卷、《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还写了20多首诗歌。
李刚受既是福建同乡、又是京师同窗的湖光岩楞严寺长老释琮之邀到雷州府遂溪县的湖光岩一游。与僧月下对饮,互说世道世情,畅饮行吟。明代万历年间的高州、雷州两府的地方志,就收有李纲在居留期间写的《天宁寺阁提花》与《赠琮师》。
李纲贬琼一月
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李纲和儿子渡海抵达琼州(今海南海口)。传说李纲一上岸,马上就入乡随俗,嚼起了槟榔果。父子俩向人打听去万安军如何走,当地人告之:万安离此地还有五百里,是罕有的敝陋之地,那里根本找不到生活用品,走山路还会遭劫。于是李纲登上东山岭,准备皈依佛门,就在刚要削发之际,被方丈一眼看出其“尘缘未了”,不肯为之剃度。李纲无奈,只好在寺中带发修行。就在修行的第三天,朝廷发来公文:李纲被皇上赦免,准予放还,居住在何处自便。李纲父子俩听到赦免消息后,并没有马上返回,而是在海南逗留了一个多月。在李纲的诗歌总集《梁溪先生文集》中,共收录有建炎三年冬至之后,与渡海及海南有关的诗九首,可从中约略知道李纲在海南的行迹。
李纲史料记载
《宋史.卷三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一十八》
《宋史.卷三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一十八》
李纲后世纪念
李纲墓
李纲位于福建省闽侯县大嘉山南麓。李纲病逝于福州后,本欲送回故乡,但是路途遥远,坎坷难行,只得葬于福建。李纲墓于196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前后花费十几万元整修墓园,今李纲墓已具规模,新立有诸多名人名家题跋,如王世襄、、杨仁恺、等等;另外还有黄瑞霖亲题的“抗侵功业垂青史,经邦清名留人间”碑刻。
李纲忠定公祠
李忠定公祠座落于邵武市的李纲路。始建于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系朱熹在邵武讲学倡修的,并为之撰书建祠碑记,后毁。宋景定间(1260年-1264年)迁建于城东行春门外。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又移建于樵溪书院。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书院为府学,祠遂废。正统四年(1439年)复建于府学大成殿之东,成化六年(1470年)迁建樵溪四曲之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于现址。其后历乾隆、道光至民国间都有多次修缮。1983年予重新整葺,辟为“李纲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