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

大顺怀庆之战(1644年的怀庆之战:大顺反击之战,大清调整之战,南明错失机会)-尊龙ag旗舰厅

2023-09-26 10:40:41

1644年10月12日,从山海关到真定,在和清军战役里数次被击败的李自成大顺军,在河南怀庆地区发动了一波反击。

这次战役,大顺军集结的是山西垣曲和河南兰阳的两万多马步军。

大顺军在十月十二日发起作战,连续攻克济源、孟县,清朝的怀庆总兵金玉和领兵出战,在柏香镇与大顺军打了一仗,结果是金玉和与副将常鼎、参将陈国才阵亡,清军几乎全军覆没。

金玉和是清军的梅勒额真,署怀庆总兵,是正二品的高级武官,清军的副将和参将也都是从二品和正三品的高级军官,这样的伤亡,在清军入关以后从未遭遇。

获胜后,大顺军乘势进军,围攻怀庆府府治所在地沁阳,清朝卫辉总兵祖可法率军固守,同时向北京的多尔衮发出紧急求援。多尔衮立即调集南下的多铎军掉头救援怀庆,击退大顺军,随后继续西进,直逼陕西门户潼关。

怀庆战役规模并不大,它却影响了当时天下的走势,也可以从中看出大顺、大清、南明三国之间的策略差距。

1644年初的形势。

怀庆战役在大顺军与清军的战争中,是个难得的胜仗,但它却并没有给大顺带来积极的影响。

本来,北京的多尔衮已经下令阿济格和多铎带兵出征,一路从陕北进攻西安,一路从北直隶南下,进攻南京。也就是清朝这时已分兵两路,同时进军,想要一口气吃掉大顺和弘光两个政权,这个胃口着实有点大。

但是,金玉和阵亡的消息传到京师,带来极大震动。多尔衮马上调整部署,下令南下的多铎勒兵西进,救援怀庆,然后直接进攻潼关,在东面和北面同时夹击大顺。

李自成本已集结二十多万精兵,出发救援陕北,却得到了多铎逼近潼关的消息。在路上停留了十来天以后,他做出了决断,放弃救援陕北的计划,全军改道,增援潼关。但最终,在清军的红衣大炮轰击下,潼关战役大顺军还是失败,就此弃守西安,全军东撤。

从怀庆战役的结果来看,大顺军虽然打了个胜仗,却相当于把清军的两个拳头都引到了自己身上。可谓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败。

在多铎引兵西进之后,南明的弘光朝也出现了机会。多铎带走了原本南下的兵马,淮河防线只剩下肃亲王豪格率领的少量清军,兵力极其空虚。而这时候,弘光朝的重要军事力量江北四镇拥有数十万兵力,如果能乘这时候发动北伐,清军将很难抵挡。

也有观点,认为这时候弘光的主要敌人是逼死崇祯的李自成,不会轻易跟清军撕破脸。假使这种观点成立,明军也有选择,他们可以调集兵力,从湖广西进,与清军一起夹击陕西,这样大顺将更加难以应付,明军至少可以取得 。

甚至,哪怕不需要发动攻势,只要能稳固湖广的防守,切断李自成东撤的道路。那么李自成在弃守西安后,将只能向西北或西南撤退,而这两条路,对大顺军来说几乎都是绝路。

如此一来,没有了李自成的军事威胁,武昌的左良玉也就未必会全军撤离,江北四镇也还有兵马扼守防线,天下大势又将发生变化。

可以看到,怀庆战役虽然只是一个点,却令随后的局势发展都为之改变,改变了三个面的动向,产生了蝴蝶效应。

1644年中的形势。

在怀庆战役上,反映出的正是大顺、大清、南明弘光朝这当时三国的策略差距。

大顺来自农民军,虽然李自成已在北京登基称帝,但只是在称呼上换了个名字,在本质上,大顺政权还没有脱离农民军的局限性。它并没有明确的施政纲领,也没有明确的军事战略,反映到军事行动上,就是比较随意,有机会就打一打,没有机会就退一退,谈不上整体战略可言,还是没有脱离“流寇”的本质。

所以,面对局势的变化,大顺的反应是迟钝的,盲目的。从拿下北京后,李自成的反应就一向如此。

在京师施行“追赃助饷”,逼反已经答应投降的吴三桂。没能敏锐察觉关外清军的威胁,加速行军抵达山海关,给了清军救援吴三桂的时间,失去了把八旗兵挡在关外的机会。随后在清军追击下,主力一口气撤回陕西,主动放弃了北直隶到山西的大片土地,相当于拱手送给了清军。

简而言之,大顺朝就是“乱打”

那么大明的延续,南明的弘光政权呢?

整个弘光朝,不过短短一年多,它的策略是“不打”

怀庆之战发生后,多尔衮把已领兵出征南京的多铎调回救援怀庆,弘光朝廷一时之间没有了任何军事压力。

这样的政权,暮气沉沉,各级官员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利益,能够守住半壁江山就是最大的愿望,对局势的剧变恍若不见,置身事外,毫无反应。

从军事上看,南明弘光朝其实还远不及大顺朝。李自成虽然与清军屡战屡败,却坚持屡败屡战,给清军也造成了不少杀伤。大顺军从没有因为对手太强而放弃抵抗,很少出现降兵降将,如果不是李自成最后在九宫山意外身亡,清朝想要灭亡大顺,怕是还要费一番功夫。

相比之下,弘光政权可就差远了。从它建立到灭亡,除了自己人打自己人,基本没有对大顺和大清采取过任何有效的军事行动。不论有没有机会,面对哪个对手,它都是坚决“不打”

那么清朝呢,从策略角度来看,清朝以十几万人入关,最终能统一天下,赢在了灵活应变上。

清军入关,本来就是一次临时的决策调整。接到吴三桂使者求援后,多尔衮立即决断,八旗兵一天一夜强行军二百里,终于在关宁军被大顺军击溃前赶到了战场,得以投入战斗,击败李自成。如果不是及时调整战略,等到山海关被大顺军攻占,清军再想入关就难上加难。

入关后,清朝也未尝没有决策错误。比如著名的剃发令,其实在进入北京之后没多久,多尔衮就颁布过剃发令,下令官员百姓按照满族传统,剃发易服。

但是此令一出,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当时清军入关不久,还没站稳脚跟,多尔衮意识到如果强行推行,很可能引起强烈反抗,闹不好清军就会被赶回关外。

从怀庆战役来看,也是如此。

顺利赶跑大顺军,多尔衮又有些轻飘飘,认为大顺和弘光都不堪一击,只要大清兵到,自然统统顺利拿下,忽略了对手潜在的实力。

等到金玉和阵亡,多尔衮才猛醒,意识到大顺军原来并不是那么好对付。于是他又及时调整,调回多铎,和阿济格一起从两个方向夹击李自成,搞得大顺军顾此失彼,达到了战略上的成功。

如果多尔衮不做出调整,还是仅仅派阿济格从陕北进攻,李自成调集大顺所有兵力,阿济格恐怕还要吃亏。假使陕北这一路清军失败,大顺就可能乘胜重新席卷山西,进攻北直隶,威胁北京。

到时候,清朝再想补救,可没这么容易。

从清朝最高决策层的反应上,可以看出它的领先之处。

相比大顺和弘光,至少在当时,清朝表现得更像是个蓬勃兴起的新王朝。它有非常具有针对性地政治军事纲领,能根据局势变化灵活地调整自己的策略,能够有针对性地用人,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加强统治。

这些,无论是大顺还是弘光都做不到。

所以,怀庆之战正是一个缩影,强弱分明地体现了三个政权之间的差异。

在1644年,天下大势的变化才开始。谁能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中及时作出正确的决断,直接影响着几个政权的走势。从结果来看,清朝在不断调整策略,从政治到军事策略的调整,都能根据局势作出正确的应对。大顺朝是基本没有策略,走到哪算哪。南明弘光朝则是抱着“联虏平寇”的策略一成不变,僵化固执,丝毫不顾时局变化,连连错失机会。

显然,清朝的策略最为成功,大顺和南明跟它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如果目光再放远一点,不光是怀庆之战,在之后收取福建、攻占广东等诸多事件里,清朝的战略和反应速度都要高出一个等级,这是它最后能一统天下的基础。

猜您喜欢

川剧脸谱的特点有哪些,脸谱特点介绍

川剧脸谱的特点有哪些,脸谱特点介绍

2024-01-06历史知识

黄梅戏的彩腔指的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黄梅戏的彩腔指的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2024-01-06历史知识

黄梅戏的仙腔指的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黄梅戏的仙腔指的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2024-01-06历史知识

黄梅戏的阴司腔表达什么样的感情,阴司腔特色介绍

黄梅戏的阴司腔表达什么样的感情,阴司腔特色介绍

2024-01-06历史知识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