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松州之战(松州之战,唐朝对吐蕃的一场大捷,为何背后损失的更多是大唐?)-尊龙ag旗舰厅
自唐高祖李渊建立大唐王朝以来,唐与吐蕃在百年的时间里为了各自在区域位置上的利益,双方维持了长期的战争局面。虽然也有多段的和平时期,但总体上而言唐与吐蕃的关系就是一场围绕利益在争斗的关系。
松州古地。
唐朝疆域图。
松州之战从规模上看是唐与吐蕃之间爆发的一场小规模战役,也是彼此双方试探的开始。这一场在唐朝人眼中的大捷,其实带给他们是更多的实际损失。
战争的背景。
《旧唐书·吐蕃传》中记载:“贞观八年,闻突厥及 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许。使者既 返,言于弄赞曰:“初至大国,待我甚厚,许嫁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有相离间, 由是礼薄,遂不许嫁。”弄赞遂与羊同连,发兵以击吐谷浑”和亲政策是唐朝处理边疆关系的重要政策,其往往会与周边臣服于自己的小国进行和亲,一方面是展现自己的大国实力另一方面则是国家胸怀的体现。前一段《旧唐书》中的记载指的是吐蕃派使者带着金银珠宝前往大唐求许公主和亲,本来太宗都已经答应了,但是在吐谷浑的离间下,太宗又反悔了。也正是因此原因,吐蕃集结兵力准备进攻吐谷浑。
吐谷浑在地理位置上介于唐朝与吐蕃之间,是唐朝西北大通道的重要位置。这一年吐谷浑因为不断侵扰大唐凉州之地,太宗李世民颁布《讨吐谷浑诏》,以十万之兵进行征讨。因为实力过于悬殊,吐谷浑被唐朝征服成为大唐的附属国,也成为了唐与吐蕃之间的缓冲地带。
唐太宗李世民。
吐蕃担心吐谷浑对唐的依附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安危,所以以请婚为借口,直接发兵吐谷浑。此次吐蕃与吐谷浑的战争结果在《旧唐书》中这样写到“吐谷浑不能支,遁于 青海之上,以避其锋。其国人畜并为吐蕃所掠”在此之后,吐蕃又接连发兵攻破党项与白兰诸羌,直至贞观十二年的八月份将二十余万兵力驻扎于大唐松州西境。
眼光放长远,对唐而言大捷的背后是更多实际利益的损失。
关于这场战争的过程与结果《旧唐书》这样写到:“太宗遣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营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以击之。进达先锋自松州夜袭其营,斩千余级。弄赞大惧,引兵而退,遣使谢罪”一场夜袭就击退了吐蕃的二十万大军,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吐蕃的撤退与这场损失千人的夜袭关系并不大,其主要是因为自身实力难以维持长久消耗的军备,另一方面吐蕃内部因为松赞干布儿子的去世产生了权力斗争,内部政权出现了不稳定情况,其大军需要及时撤回巩固自身统治。
这一场所谓“大捷”的小规模战斗,虽然换取了唐与吐蕃在边境上的和平,但是单从长久的收益上来看“吐蕃”才是得利者。
试探大唐军事实力,树立自身政治地位。松州之战前,吐蕃成功攻破了吐谷浑,并掠夺了不少的人力和财力,使吐谷浑内部出现了依蕃和依唐两个阵营。一段时间内吐蕃在吐谷浑内部具有更多的话语控制权。战后唐与吐蕃达成和亲,吐蕃逐渐退出吐谷浑,唐及时与吐谷浑和亲保证了他在西域的交通要道。但是通过此次战争吐蕃成功的保证了他的北部疆土安全,同时在周边的游牧民族中树立了自身的政治地位。另外在唐吐蕃对峙期间,一直反唐的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完成了地区统一,实力大增。但是唐军的主力部队被抽调到松州来应对吐蕃,所以当时大唐的边境局势是相当紧张的,这场战役可以看成吐蕃对大唐军事实力的试探。幸运的是唐与吐蕃最终达成友好政策,才能全力的投入到西域的问题中去。
唐朝时期的吐谷浑。
松州之战,吐蕃让一直重心在西域的大唐措手不及。两军对垒之下,本以为大战一触即发但最终因为一场夜袭结束。通过这场战争,吐蕃既试探了大唐的军事动向也让大唐看到了自己的实力。同时也成功的迎娶了大唐公主,在几十年的友好往来下,吐蕃的实力大增。原来依附于大唐的吐谷浑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终究还是被吐蕃拿下了。三十几年的时间里,松州之战看似大唐胜了,但背后获取更多利益的是有耐心的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