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潼关之战(南北朝潼关之战)-尊龙ag旗舰厅
公元五百三十五年,北魏最后一个皇帝元修从洛阳出奔长安成功。在这一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
原来的北魏和南梁南北分立的形势也转变成了东魏、西魏、南梁三国鼎立。这个时代也被后世俗称为“后三国”时代。
高欢追不回元修,表示七庙不能无主,于是重立宗室清河王元亶世子元善见为皇帝,迁都城于邺城,是为东魏。
邺城。
高欢心里很清楚,两魏势同水火,早晚必然一生一灭。正因为有此深谋远虑,所以才将都城迁到邺城。
北魏旧都洛阳,在东魏临近西魏的边界处。西魏军如果兵出潼关,洛阳西面无遮无挡,很容易被敌轻取。
自此以后,高欢子在国都邺城辅政,高欢自在晋阳霸府坐镇,两地相辅,不致有失,互为依恃,互可策应。
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不得不说关中沃野千里,长安在其间,有华岳、渭水护持,正是帝王之宅。以东魏西魏相对峙的形势来说,长安以西有潼关,可作为门户,以保国都无失,这就是极大的优势。
潼关是关中的大门,正在长安与洛阳之间往来的要冲,是出入三秦的锁喉之地。东魏如果想要西进,必定要过潼关这一关。
于是,东魏和西魏之间的第一战,就在此爆发了。即潼关之战。
潼关。
西魏立国以后,遭逢天灾,关中欠收,甚至到了人至相食的地步。
东魏大丞相高欢以为这正是天时,于是毫不犹豫举兵向西。
高欢布置了三路军:一路是向武关趋上洛,显然是想从南面过去抄长安之背。一路至蒲阪,停驻渭河之北。还有一路就是行台窦泰率领,直扑潼关而来。
东魏派出的这三路军相辅相成,互为辅助,不是各自一线做战。所以只要有其中一线有败,自然会影响全局。
潼关和蒲阪,就只有渭水一河之隔。
这一战势给西魏军出了大大的难题。因为他们没有力兵分三路。
这简直赶上了《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为孙权分析曹操必败的原因。
这些患得患失的西魏督将们,和当时的江东群英一样没有信心,打开始心里就不自信,不认为自己会取胜。实在是因为西魏的国力太弱,而东魏来势汹汹。
潼关之战。
东魏军大败之余,窦泰的性命也丢了。
值得一提的是,高欢的三路布署中,只有率军去武关的高敖曹一路顺利,所向无前,取商山、攻上洛,到了关中腹地。
只是闻知窦泰之败,孤军深入无援,不得不撤军而回。虽全军而退,还是可惜。
两魏相争,中原多乱。同时南梁在江东也命人专事衣冠礼乐,做出一副尊礼乐之章的样子,让中原士大夫以为正朔。为了避中原战乱,又有南梁的这些作派,中原士大夫的心也动摇不已。
东魏的内部矛盾不只如此。鲜卑与汉之间的矛盾。官吏贪风盛行。门阀为障碍,人材不举。欲大举进兵的财政需求……这些都是羁绊的问题。最终导致高欢有此一败。
南北朝人物陶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