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南阳商圣、文财神】 -尊龙ag旗舰厅
2023-02-13 09:45:45
范蠡介绍
范蠡(l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学者和经济学家。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人物生平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宛三户(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人,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后人尊称“商圣”,是中国道商之鼻祖。越国著名谋臣,与一起俱为勾践股肱大臣,最终灭吴兴越。因为意识到勾践只可同患难,不可共富贵,毅然弃越奔齐,三聚三散,富甲天下。他年轻时,曾拜计然(又名辛文子既《通玄真经》(《文子》)一书的作者)为师,研习治国、治军方策。引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范蠡携文种远赴
吴越,因在吴国难展才华慨然离吴入越,辅助勾践二十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473年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湖而去。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而不受,后迁往陶地(今山东省定陶县)史称定陶。经商积资巨万,世称“陶朱公”。 范蠡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36年,约于公元前448年无疾而终,享年高龄,几近百岁,被称为中国商人圣祖。
政治生涯
范蠡从政,是他人生的转折。他的行为举止放荡不羁,人性率真,深得道家风范,但他并非世人认为的颓废,不是悲观主义者,在内心,范蠡还是有黄老学派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的。 公元前496年,吴王攻打越国,然而在檇李(浙江嘉兴)之战中大败,被击中脚趾,因伤势过重,不久死去。吴王阖闾且死,告其子
夫差曰:“必毋忘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公元前494年, 勾践听说吴国日夜演练士兵,准备向越国报仇,打算先发制人,再来个檇李大捷。南阳人范蠡力谏: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勾践不听范蠡劝谏,执意出兵。范蠡预料此战凶多吉少。 果然,越国遭遇会稽山大败。范蠡劝勾践答应吴国的任何条件以求保全性命,“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而吴王没有听“今不灭越,后必悔之”的进言,罢兵而归。 按照吴越双方议和的条件,越国战败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将要带着妻子到吴国当奴仆,他想带文种。范蠡愿随勾践同行,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可以看出,范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且具有敢于
担当的高贵品格。吴王夫差想劝范蠡离开勾践,到吴国帮助夫差,而范蠡毫不动摇,很坦然说道:“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令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 这是范蠡导演、勾践出演的一出荒诞剧,演出成功对勾践的前途起了至关重要的变化。经过此事,吴王被深深地感动,对勾践动了恻隐之心。而在政治当中,掺入了个人私情,注定夫差的结果是悲惨的。 战争之后,越国几乎跌到谷底,且其在复兴之时,要慎之又慎,切不能让吴国有所察觉。范蠡建议勾践劝农桑,务积谷,不乱民功,不逆天时。先抓经济,继而亲民,稳定社会。施民所善,去民所恶。协调内部关系,内亲群臣,下义百姓。有人生病,勾践亲自去慰问。有人去世,就亲自去办丧事。对家里有变故的免除徭役。一系列的措施,使百姓得到安定。 为了提高军事力量,范蠡重建国都城。在建城的过程中,范蠡建了两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给吴国看的,而大城建得残缺不全,面对吴国的方向,不筑城墙。这样就迷惑了夫差。重视军队训练,提
高士气,增加战斗力,组织了敢死队,以最高金额奖励。为了进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给他最喜好的东西,以讨夫差的欢心。还向夫差进献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 公元前476年,伐吴的条件终于成熟了,此时夫差倾全国之力,北上中原争霸,使国力严重消耗,后方空虚,唯独老弱与太子留守。越国经过近20年的精心准备,国力强大, 范蠡建议勾践立即兴兵伐吴。公元前473年,吴军全线崩溃,吴王夫差逃到姑苏台上固守,同时派出使者向勾践乞和,祈望勾践也能像20年前自己对他那样宽容,允许保留吴国社稷,而自己也会像当年的勾践一样倒过来为之服役。勾践动摇了,这时范蠡站出来,陈述利弊,平复了勾践动摇的心态。夫差自杀的时候,想念起伍子胥,认为自己愧对伍子胥,以至于造成如今的结果,遂蒙面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