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谥号字数过多过滥的问题始于哪位皇帝-尊龙ag旗舰厅
唐朝皇帝谥号字数过多过滥的问题始于哪位皇帝。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导致唐朝皇帝谥号字数过多过滥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谁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史书记载,唐高祖李渊在贞观九年(635年)去世,而唐太宗给父亲上的谥号是太武皇帝(群臣上谥曰太武皇帝)。唐太宗在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驾崩,而唐高宗给父亲上的谥号是文皇帝(百僚上谥曰文皇帝)。可见唐朝皇帝的谥号此时还没有字数过多的问题。
然而在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上尊号为天皇,武则天上尊号为天后,武则天的政治影响继续增强。女皇武则天是一位特别喜欢在名号上搞事的政治家,结果就是李渊和唐太宗的谥号在上元元年(674年)分别变成了“神尧皇帝”和“文武圣皇帝”,谥号的字数开始增加。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而武则天给唐高宗上的谥号是“天皇大帝”(群臣上谥曰天皇大帝)。虽然唐高宗的功绩确实不错,但“天皇大帝”这个谥号还是过分了。而武则天开了这个头之后,唐朝皇帝的谥号就开始不对劲了,比如唐睿宗的谥号“大圣贞(真)皇帝”。
天宝十三年(754年),唐玄宗追谥唐高祖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唐太宗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高宗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唐中宗为“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唐睿宗为“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唐朝皇帝的谥号此后没有少于四个字的,谥号字数算是过多过滥了。
综合来讲,唐朝皇帝谥号字数过多过滥的问题始于武则天,成型于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算是这个问题的“始作俑者”。